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と蛐卸返闹麓恰V泄魑拦橹舜蠡峥皇?、部级高级别会议、中国湿地成就展、中国系列边会,并正式通过了凝聚各方共识、展示全球意愿的《武汉宣言》。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相关科研人员应邀参加了大会开幕式,主办和联合承办了“泥炭地?;せ指囱芯坑胛夜刂匾晒⒉肌薄ⅰ肮抑匾乇;ば薷从牍芾怼焙汀叭蚴匾8兄仆加肟沙中⒄埂?场东道国系列活动,并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程支撑了“大兴安岭湿地生态?;?‘中国图强湿地论坛’ ”活动。研究所科研人员还应邀参加了“黄河三角洲生态?;び胄薷囱刑只帷薄ⅰ笆刂参锒嘌员;び胗佬⒄埂?、“湿地保护网络论坛”、“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寒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び胄薷垂恃刑只帷?、“科技支撑湿地生态保护及国际履约”等10场系列边会,学术报告19人次。
11月5-7日,大会开幕式期间,吕宪国研究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访,介绍了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以来的主要成就,阐述了中国强调湿地的整体性和全方位?;?,把?;さ脑鹑巫魑幌羁己酥副昴扇敫骷墩?,这使得湿地?;こ尚灾?中国先后成立了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湿地保护标准化委员会,从顶层上强化对湿地保护和修复的重视,支撑了中国湿地?;さ目蒲枨?,同时发布了多项湿地?;ば薷捶矫娴墓倚幸当曜?中国还是全球唯一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摸清了湿地资源家底和实际变化情况,为湿地?;ぬ峁┝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湿地?;し矫嫒〉昧俗吭匠尚В低扯蒲У氖毓芾?,将是中国为全球提供的宝贵经验。
11月8日-13日大会组织了20场次东道国活动。11月8日,东北地理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组织了“大兴安岭湿地生态?;ぁ泄记渴芈厶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培武研究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刘忠新总工程师参加了现场会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李琰做了会议致辞,表达了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和东北地理所对全球湿地和大兴安岭湿地?;す芾矸矫娴闹匾毕?,对边会的召开表示了祝贺。研究所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交流。武海涛副所长主持了论坛。?;菅芯吭?、王宪伟副研究员、高传宇副研究员分别围绕东北寒区人工湿地构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扰动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碳库累积过程响应等开展了深入交流。
11月8日,武海涛研究员作为访谈嘉宾在“黄河三角洲生态?;び胄薷囱刑只帷鄙希突坪尤侵奚;ば薷春托⒄菇辛斯鄣惴锰负徒涣骰ザA醪ǜ呒豆こ淌υ凇笆刂参锒嘌员;び胗佬⒄埂北呋嵘?,介绍了基于标本信息的典型湿地植物判定技术。
11月9日,姜明作为黑龙江流域湿地?;ね缱易樽槌?,应邀在“湿地?;ね缏厶场北呋嵘希隽颂馕昂诹饔蚴乇;ね绯尚Ъ敖埂钡姆⒀?,介绍了黑龙江流域湿地分布,指出湿地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潜在变化,表概述了黑龙江流域湿地网络于2019年成立后,协调统筹多方力量共同开展?;ば卸扇∏坑辛Φ拇胧┍;な?,稳步开展“双碳”行动,积极构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在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未来会加强科技投入,建立湿地补偿机制、推动国际合作、开展区域内外项目合作等。
11月10日,吕宪国在“小微湿地?;す芾碛牒侠砝谩北呋崞诩?,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基本特征与修复案例,探讨了东北小微湿地形成原因、驱动机制及其多种生态功能,并建议从景观尺度合理优化配置小微湿地,保障农林牧渔产业可持续及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三生融合的综合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日,吕宪国应邀还在“寒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び胄薷垂恃刑只帷鄙?,做了题为“中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湿地恢复”的主旨报告。安雨副研究员在此寒地湿地边会上,介绍了松嫩平原扁秆荆三棱群落恢复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11月10日,东北地理所和中国林业出版社共同主办了“泥炭地?;せ指囱芯坑胛夜匾爻晒⒉肌毖刑只帷9伊忠岛筒菰质毓芾硭靖彼境け锩髯隽嘶嵋橹麓?,表达了对边会的召开和系列成果发布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对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姜明、武海涛、?;莘直鹬鞒至嘶嵋榈淖曳锰?、学术报告等环节。姜明、于子成研究员围绕中国泥炭地的变化及适应性管理策略、全球泥炭地碳动态等主题做特邀报告,系统介绍国内外泥炭地?;び牖指囱芯壳榭龊椭饕梗鹩牖嶙业娜纫?。成果发布阶段,刘波、神祥金副研究员分别代表编写组参加了《中国沼泽志》(第二版)、《生态学透视:湿地生态学》等我国湿地领域重要成果的新书揭幕仪式。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理事单位交流环节,王国栋副研究员介绍了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理事会的主要工作进展。
11月12日,武海涛应邀在“科技支撑湿地生态?;ぜ肮事脑悸厶场鄙?,做了题为“沼泽湿地近自然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的大会报告,并作为访谈嘉宾就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湿地?;び牖指纯沽苏铰匝刑?。吕宪国在东北地理所联合承办的“国家重要湿地?;ば薷从牍芾怼北呋嵘希隽颂馕叭皆嘶釉笫鼗指础钡淖ㄌ饨沧? 在国家重要湿地边会上,《湿地科学》编辑王景对期刊进行了推介,并系统介绍了期刊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态势,并就当前的关心湿地期刊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
11月13日,在东北地理所联合主办的“全球湿地遥感制图与可持续发展”边会上,副所长王宗明研究员致辞并主持专题研讨会,毛德华研究员做了题为“遥感大数据支撑下的全球湿地制图”的学术报告。
大会期间,我所主办和承办的系列边会活动被CCTV、国家林草局网站、中国网、科学网、中国绿色时报、长江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得到湿地?;び牖指戳煊蜃已д?、相关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东北地理所作为我国专门从事湿地保护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围绕湿地科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创建了我国沼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系统开展全国沼泽资源调查和重要生态效益评估,揭示我国沼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首次实现了中高纬度湿地景观格局重建。牵头建立了国家湿地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湿地研究联盟、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等研究平台。此次深度参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东北地理所在我国湿地保护领域中学术引领、研究平台、咨询智库的战略性作用。